7月23日,科技部官网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首次将“以人为本”写进自动驾驶顶层设计。这份文件既为我国自动驾驶产业校准了“方向盘”,也为公众关切的伦理风险装上了“保险杠”。
驾驶自动化按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分为L0至L5,分别为应急辅助、部分驾驶辅助、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
目前,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技术终端装载率走在全球前列。其中,L2辅助驾驶,即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这些基础功能已经装在了超过一半的新车上,普及率全球第一;智能泊车等新型辅助驾驶技术的渗透率也超过20%。
接下来到2030年,是培育智能驾驶文化、普及低阶智能驾驶的关键阶段,重点就是让更多人先用上这些“入门级”智能驾驶功能,先培养大家的使用习惯。同时,L3和更高等级自动驾驶也进入了虽然没有产业化但研发竞争激烈的阶段。谁先研发出来,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
然而,驾驶自动化技术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暴露出不少问题,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硬件方面,传感器可能出现故障,导致车辆对路况判断失误;软件层面,算法漏洞也可能使车辆在复杂场景下作出错误决策。这些都给行车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此外,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自动驾驶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将对用户的隐私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网络攻击也可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伦理困境和法律责任界定同样不容忽视。
当自动驾驶车辆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该如何抉择?是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避让行人或其他车辆?当自动驾驶进入L3、L4“人机共驾”阶段,驾驶员、系统、车企、平台都可能成为责任主体,如何界定事故责任、避免事故后各责任主体互相甩锅?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高速路上,自动驾驶的方向盘必须掌握在“人”的手中。《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的出台恰逢其时,中国首次以国家层面规范性文件确立技术研发底线。
这份指引底线明确。《指引》将对生命安全的尊重和保护摆在首位,提出了4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增进福祉,安全优先、尊重生命,公平公正、避免偏见,知情保障、信息公开。提出了5项一般要求:合法合规、效益提升、控制风险、及时调整、隐私保护。明确提出在面对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或极端行车环境时,应确保驾驶自动化系统能高度尊重生命,积极寻求有效应对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对人的伤害。
这份指引讲求实效。《指引》从具体规则层面强调相关风险的防范和责任落实。比如,《指引》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先进驾驶辅助阶段、有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无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驾驶自动化的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划分。再如,《指引》单独列出了相关主体在“科普宣传”方面需遵循的伦理规范,在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时,相关主体应坚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避免片面夸大、隐匿风险,不得编造、传播与驾驶自动化系统实际功能和效果不相符的虚假信息。
《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产业从“技术狂奔”进入“伦理长跑”。只有当每一行代码都写着对人类生命的敬畏,每一次迭代都听见科技向善的呼声,自动驾驶才能真正驶向“以人为本”的未来。
蜀商证券-配资网站-配资点评网-我要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