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联储在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宣布降息25个基点时,市场嗅到的不是单纯的宽松信号,而是一场罕见的政策分裂——一边是四年来首次下调利率至4.00%-4.25%,另一边却维持每月950亿美元的缩表规模。这种看似矛盾的"降息+缩表"组合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暗流?
非农数据"核爆级"下修:降息转向的导火索
8月非农就业数据被大幅下修90万份,直接击穿了美联储的政策底线。这一调整相当于抹去近三个月的就业增长,使得失业率4.5%的预测显得格外刺眼。对比2024年12月暂停加息时4.8%的通胀率与当前3.1%的核心PCE,就业市场的急剧恶化显然压倒了通胀顾虑。
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的表态已成伏笔:"政策重心转向就业市场稳定性"的暗示,在此次决议中得到验证。值得注意的是,白宫经济顾问米兰作为新任美联储理事,成为唯一支持降息50个基点的异议者,凸显政治压力与央行独立性的微妙博弈。
点阵图玄机:2025年利率中值3.625%的深层逻辑
最新经济预测摘要(SEP)释放出三重矛盾信号:首先,降息与缩表并行的"价量分离"操作,实则是试图用利率工具应对就业危机,同时通过缩表回收疫情期间超发的流动性。这种精细操作如同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市场动荡。
其次,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1.4%上调至1.6%,失业率预期却升至4.5%,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对经济"不着陆"与"硬着陆"的两难判断。更值得玩味的是鲍威尔关于"高关税推高部分商品价格"的罕见表态,这等于变相承认供给侧通胀已超出传统货币政策应对范围。
历史性转折:2024与2023政策周期的关键差异
当前降息与2023年加息末期存在本质区别:彼时核心通胀高达4.9%,如今虽降至3.1%但就业缺口扩大。政治环境也截然不同,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降息,而鲍威尔反复强调"美联储独立性"的声明多达三次。
政策工具箱的变化更为深刻。不同于以往单纯依赖利率工具,本次同步使用缩表等非常规手段,显示出美联储在多重约束下的创新尝试。这种混合策略的效果尚待观察,但已引发市场对政策传导机制的广泛讨论。
全球市场连锁反应:中房美债的冰火两重天
决议公布后,离岸人民币汇率跳升0.8%,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暴涨3.2%,中国资产成为最直接受益者。南京率先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至2.6%,预示着LPR跟进下调的可能性大增。
美元霸权体系则出现裂缝,英国央行可能被迫跟进制裁,新兴市场货币政策进入被动调整周期。美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反映出市场对长期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
前瞻预警:四季度政策路径的三种情景推演
基于美联储"数据依赖"原则,四季度可能呈现三种路径:基准情景(概率50%)是9-12月累计降息50基点,缩表年底暂停;风险情景(概率30%)为就业恶化触发紧急降息;鹰派意外(概率20%)则是通胀反弹迫使暂停降息。
这场"降息不松表"的货币政策实验,正在改写央行教科书。当鲍威尔说出"高关税影响通胀"时,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美联储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退潮下的制度性困局。
蜀商证券-配资网站-配资点评网-我要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