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973年—1030年),字宝臣,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人,宋初名将。其父曹彬,为后周太祖郭威外甥、北宋开国功臣,官至同平章事、枢密使,权高位重。去世前,曹彬向宋真宗郑重推荐曹玮,说曹玮“材器可取”“堪为将”(《宋史•曹彬传》)。尽管父亲推荐儿子常会给人夹带私情的嫌疑,但对于曹彬而言,这个推荐确实名副其实,毫无过誉之嫌。曹玮智勇兼备,是难得的将才,其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是在秦陇地区度过,戍守西北长达20年之久。
曹玮自幼随父长于军中,深受军队生活的训练,沉稳有大器,好读书,尤通《左传》。就这点而言,曹玮虽然出身军旅,但他不像一般武人粗豪,而是文武兼备,这也成为他以后统军时多谋善断、善用反间的基础。
19岁时,因父亲的推荐,曹玮出任渭州同知(知州的副职),且很快便转正。这个出仕的起点是相当高的。渭州即今平凉市,临近西夏,是防御西夏的要地。年轻的曹玮一上任便“举措如老将”,且“善用间,周知虏动静”(《宋史·曹玮传》),他掌握西夏动静,善用反间,很快便赢得了军中的信任,因而得以升任知镇戎军。
镇戎军是秦凤路下辖的军分区,治所在固原。这里处平凉之北,地形高平,与西夏犬牙交错,是西北防御的最前沿。曹玮见这里的地形有利于骑兵驰骋,为了限制西夏骑兵,他借助于秦长城旧址,堑山浚壕,“循古长城堑以为限”(《宋史·曹玮传》),积极防御。而且,他招募当地善射者为弓箭手,分给田地,免其赋税,作为重要的民间防御力量。
展开剩余69%大约在景德三年(1006年),曹玮再度升官,任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成为泾原路(治所在今平凉市)的军事首长。此后他历任邠宁环庆路都钤辖兼知邠州、秦凤路都钤辖兼知秦州等职。在泾原路期间,他修筑了有名的笼竿城(今隆德县城),当时即被称为“关陇锁钥”。在秦凤路期间,他修筑了南市城(今静宁县城),改名为静边镇。这些城防的建成,为二十多年后德顺军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曹玮指挥了他一生最精彩的一仗——三都谷之战。河湟地区李立遵扶持唃厮啰登上赞普之位,自己任“丞相”。但李立遵不甘为相,想让北宋封他为赞普,对此,曹玮上书极力反对,李立遵的愿望遂因此落空。李立遵心怀愤懑,他不断挑衅,率军东下至秦州,声言“某日下秦州会食”。曹玮得知后,列阵于三都谷(今甘谷县境内),与之会战。他先让人射杀李立遵属下的僧官,然后兵分三路,身先士卒,冲击吐蕃军,斩杀千余人。李立遵见自己的阵脚散乱,遂带兵逃走。这一战,将青唐吐蕃刚伸出来的势头一下子给拍了回去,有力地稳定了西北局势。
曹玮用兵头脑灵活,体现出高度的智慧,他是特别会用战场心理和生活常识的将领。在镇戎军任上,曹玮曾带军出战,小胜后,便赶着俘获的牛羊缓缓返回。部下建议说,牛羊无用,索性丢掉,赶紧回营,不然夏军回头追来就麻烦了。曹玮不听,依旧缓行。西夏军队果然追回来了。曹玮鼓军而进,再破夏军。他解释说:之所以赶着牛羊缓行,是为了吸引夏军回头追来;夏军追来后,士气尚盛,如果我们立即与之接战,那会比较艰难;而等他们休整之后再战,他们多走一百里路,士气已衰,身体肯定疲惫,我们以逸待劳,击败他们是必然的。显然,这是将生活常识活用在战斗过程中、取得胜利的典范。
曹玮善用反间,在当时极为有名。知渭州期间,曹玮号令明肃,但部下仍偶有叛亡。一日,曹玮正在宴饮,忽然属下来报,说数千宋军叛逃西夏了。宴饮者都大惊失色,只有曹玮神色自若,不紧不慢地说道:“那叛逃是我下的命令。你别给他人说。”曹玮明知叛逃,但他故作镇定地说那是命令,言下之意,这些叛逃者是奉我命令去西夏卧底的。西夏得知后,把这些逃到西夏的叛逃者全部杀死。曹玮用轻描淡写的反间,间接处死了叛逃者,举重若轻,满满的智慧感。
乾兴元年(1022年),曹玮被降职为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这个降职,据《宋史》本传载,是因为当时的宰相丁谓排除异己,罢掉寇准的官职,同时将从不党附自己的曹玮也看作是寇准之党。所以,即使曹玮盛负边功、一时名将,也仍不免被无端算计。但即便被贬、降职,曹玮也仍然兢兢业业,不坠名门之风,不失名将之范。
所以,著名文人宋庠在《赠侍中曹公墓志铭》中写道:“(曹玮)承借先训,济之谦悫,保功约己,未尝有过。临政精悍,不独以军旅从事,故数佩州组,皆以最闻。”其中“未尝有过”“临政精悍”,是十分精准的评价。王安石在《曹武穆公玮行状》中亦云:“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说曹玮在西北边防上尤有贡献,而其四十年未尝一败、“威震四海”的军事生涯,确实当得起宋初名将的称号。
对于西北、对于丝绸之路而言,一个将自己的青春和最好年华的二十年奉献给西北山河的人,当然是尤其值得肯定和尊重。(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
发布于:北京市蜀商证券-配资网站-配资点评网-我要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